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,如何充分整合资源,提高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素养,增强农村基层群众生产致富技能,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,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,是摆在当前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一大课题,也是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。
       2022年4月7日,毕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(毕节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)张安瑾同志带领孔淑琳、李芸、张颖、陈泳龙等一行5人到赫章县可乐乡营脚村开展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工作。

       2022年4月20日,张安瑾同志邀请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明进、副所长张习本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开崇等农牧业专家,再次到赫章县可乐乡营脚村开展工作,张安谨同志深入到组、到户,深入到田间地头,围绕村容村貌、人居环境、种植养殖等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。调研中,通过拉家常、现场会、院坝会等方式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,帮助群众理清思路,鼓励群众发展生产,增收致富。

 

 

       调研结束后在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了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。会上,乡、村领导分别汇报了营脚村的基本情况。营脚村辖营盘、岩脚、海子、营脚、瓦厂等5个村民组、283户、1159人,其中,少数民族280户1144人,占98.8%,主要是苗族。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,青壮年居家少。种植业以玉米为主,山高坡陡,土地贫瘠,耕地破碎,主要是传统的人背马驼生活模式,劳动力成本投入大,粮食产出率低。养殖业采取以户为单位的分散饲养,养殖存栏牛246头、羊260只、马16匹、蜜蜂117箱、家禽2000只。

       座谈会上,农牧业专家组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培训指导。一是做好稀有品种水西马、威宁鸡、威宁绵羊等的保护,充分发挥好种源优势。二是科学养殖种植,在充分利用好玉米秆、土豆藤等作物作为养牛饲料的主要来源的同时,多种植绿肥,种植小麦、萝卜、白菜等作物,解决好青饲料问题,提高养牛经济效益。三是重视环境保护,修建适当的堆粪池,解决好粪便乱堆现象,做到“鼻不闻、水不冲、眼不见”。进行圈舍通风改造,改变人畜居住环境。四是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,一方面安顿好老年人,做大养殖业发展;另一方面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适当开展劳务培训,将外出务工人员打造成有文化、有能力的新型劳动力,拓展他们的就业创业思维和渠道。五是全方位扩展经济收入渠道,在做大做强牛产业的同时,可以考虑发展养蜂、养鱼、中药材等产业,最大化整合利用自然资源优势。

       张安瑾对专家组的培训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,希望乡村两级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贯彻落实好。他强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,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任务,通过此次深入开展工作,达到了“调研出主意、指导想办法”的目的,收到了“长知识、开眼界、增技术”三大效果。强调营脚村乡村振兴工作要“抓住四个关键”:一是关键在“人”。各级干部要有乡村振兴意识,乡镇党委、政府和村支两委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,要不断提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,要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。二是关键在“钱”。政府要加大投入,群众自身也要加大投入,要通过发展经济,使老百姓的“钱袋子”更加鼓起来。三是关键在“质”。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乡村振兴工作,发展观念要新,发展质量要高,基础设施要好,居住环境要优。四是关键在“牛”。要千方百计利用好营脚村资源优势,做大做强“牛”文章,大力拓展经济来源,不断夯实发展基础,推进乡村振兴走前列。
       在此次工作中,毕节广播电视大学决定帮助营脚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:在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方面给予经费支持;在解决电脑等办公设备方面给予支持;在疫情防控器材购买方面给予支持;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养殖培训方面进行协调支持;在完善村组道路建设项目方面帮助协调争取。